顯示具有 DNA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DNA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雙螺旋」讀後心得
chh
DNA的發現,對我們這輩的年輕人來說,就和教科書裡少年蔣公望著逆流而上的小魚的故事一樣,是一個從出生開始,不停的重複聆聽,重複述說的神奇故事。這種神奇故事就和聖誕老公公的形象一樣,只是個不停被複製再複製的骨架,傳說的起源已經不可考究,撰寫傳說的就是聆聽傳說的人,誰還會在乎紅色的棉絨衣裡到底裝得是真實的人肉,還是棉花填充的飽滿,尖尖的帽子底下鑲著白色棉花,聖誕老人的臉蛋模糊,清楚的是偽裝的白色鬍鬚,這套衣服裡頭到底是哪個臨時演員怎麼會重要呢?重要的是聖誕節要到了,我們要的是胖胖的聖誕老人還有呵呵呵的笑聲。同樣的景況,一如「華生」、「克利克」這兩個名字,課本上印刷的仿宋體下了兩句註解:「DNA的結構發現者,偉大科學家」。附上一張裡頭有看起來像是樂高的玩具,拼接成螺旋狀,然後兩個笑呵呵的外國人站在那頭傻傻的笑。他們是偉大的「科學家」,就像小時候每個人都會立下的偶像一樣,太空人、警察、空中小姐、軍人、明星,這些凝固的意象就像遊樂園裡擺著工人拍照的人形立牌一樣,臉的部位挖了個洞,下身穿著用油漆繪製的太空服,站到台子上拉著脖子伸進臉,我想要變成太空人,突然就變成了太空人。

是阿,我們到底從什麼時候開始發現,寫下自己未來的夢想是這樣的可笑,不是因為寫下就想實現的天真可愛,而是在現實中,這些再造出來的單純模型根本沒有存在過。於是太空人、警察、科學家、明星、空中小姐的紙牌倒了,我們發現後頭根本就沒有東西。就像電影楚門的世界裡,突然從本來是天空的攝影棚掉下來的雜碎的棚燈一樣,在主角面前砸的粉碎。但是沒有必要為此感到悲傷,寫下什麼感嘆世界不再純真的動人詩篇,因為其實人世間一直都是這樣子的,樸拙的並沒有為了捉弄任何一個人稍施胭脂。然後我們終於發現科學家、警察、太空人、明星、空中小也和我們一樣都是人,有慾望、並非純真、收入不高、作風下流、大便不是粉紅色的,於是人們在紙牌倒下的一霎那,突然就變成了不一樣的群體。有些人會沉迷於揭露擊倒這些紙牌,就像是捉迷藏捉到人一樣的快感,這些人成了革命者、陰謀論者。有些人急著想知道到底是誰蒙蔽了自己的雙眼,哪個人這樣過份,這些人是哲學家。有些人則忙著為已經倒下的紙牌擺上支架,然後在紙牌前方,假奘一切從來就沒有傾倒過,這些是守護夢想的平凡勇士。有一群人最厲害了,他們發現大家都喜愛紙牌,於是在紙牌上印上夢想的圖案,自產自銷,於是他們成了藝術家、宗教家、政治家。世界就如此變得分崩離析,人們突然間不懂的相信,害怕相信,因為到處都豎立著紙牌,在路上行走都有困難了,紙牌遮蔽了交流的視線,我們沒有選擇的關閉了溝通。有些做的特別好的紙牌看起來竟如此的真實,要不是在上頭有標籤貼著標價,誰也不會不相信自己的眼睛的。事情越演越烈,這個世界成了紙牌的世界,人們之間共識的真實早已隨著紙牌的興起而遭到淘汰,什麼是真實呢?紙牌拍賣市場興起了,那些最華麗的、炫目的、崇高的、聖潔的紙牌,變成了人們競相模仿的對象。最華麗的真實就印在紙牌上,人們著迷於魔幻,因為實際存在的人和紙牌實在太難以區分,最後人們也放棄區分了,價值迷失在大馬路上,漸漸的紙牌上的標籤不見了,有人回到家,在自己的衣服上發現不知道什麼時後備貼上的標籤。拍賣市場失去秩序,因為商人沒辦法區分真實人的價值和紙牌的價值誰高誰低,警衛和拍賣主持人互相指責,商人和拍賣者互相指責….。

突然一陣驚呼聲,突然有人在人群裡發現了「華生」,在瘦弱的赤裸身子上,沒有貼上標籤,但是人們卻脫口而出他的名字,一個大家都熟知的名字,一個偉大的科學家,發現DNA結構的兩個天才之一。沒有人敢說話,沒有人知道這是怎麼一回事,有人顫抖的低頭耳語:「那是真的華生嗎?」「為什麼他這樣瘦?」「為什麼他看起來一點也不真實,但卻這樣真實。」沒有人知道為什麼這樣一個瘦長的男人,緊閉雙眼躺在地上,沒有標籤,沒有標價,我們卻仍然知道這就是華生。如果有什麼暗示,這個暗示必然是超越語言的,因為英國人脫口而出了,德國人也脫口而出了,日本人和中國人也脫口而出了。每個人都確定他就是華生,但是卻沒有人知道為什麼自己這樣認為,他明明是個偉大的科學家,應該在身上有華麗的諾貝爾獎項鍊,學術中立精神光芒應該也會亮的讓人睜不開眼。噢,最讓人不解的就是他的面容了,為什麼他一點都不可愛,髒兮兮的頭髮像是很多天沒洗過了。他什麼都沒有,只是一具和一般人一樣,甚至比較差的皮囊。但是每個人都知道他是華生,甚至在嗅過了他滿身奇怪的氣氛之後。那是什麼樣的氣味?噢,我想那是卑鄙的不擇手段。為什麼呢?為什麼呢?偉大的人物不就該擁有不可逼視的氣度和光芒呢?每個人就這樣呆呆的站著努力想為什麼,為什麼看起來一點都不像,但是我就知道他就是華生。瘦弱的華生依然緊閉著雙眼,赤裸的身體沒有血絲….。
[摘譯]在活細胞內儲存資訊
chh
原文:http://www.trnmag.com/Stories/2003/012903/Data_stored_in_live_cells_012903.html

任何一種儲存媒體,如磁片,紙張,石頭,總是臣服於大自然的力量之下,有一天儲存的資訊終將毀滅,西元前48年亞歷山大的圖書館就在一場大火中被吞噬了;電腦的硬碟總是無預警的罷工,寶貴的資料就這樣流失。北太平洋國家研究室(Northwest National Laboratory)的研究員利用人造的基因片段,紀錄下一首兒歌,再將這片斷植入細菌的DNA中,接著培養細菌,期望利用自然的力量,將資訊的保存時間更延長。

DNA是由四個鹼基自由配對,接上核糖和磷酸組成的骨架,是天然的資訊儲存媒體,儲存了生物體的遺傳資訊,利用這種大自然發展了30億年的奈米尺度儲存技 術,將可以儲存任何的數位資訊,包括文字,圖片和音樂,任何可以經由網路傳播的資料。一毫升的液體中可以包含一百億個細菌製的記憶體,只要他們以有組織的 狀態排列。我們可以知道細菌記憶體的潛力是很可觀的,但同時也面臨了最重要的問題:如何快速的讀取和寫入資訊,以目前的技術,於一百億隻細菌中快速的找到 符合條件的資訊是需要很久時間的。

另一個必須面對的難題是:自然突變,自然突變將會改變儲存的資訊。為了解決這個難題,研究員正在開始另一項計畫,利用基因工程製造出一種抗輻射線的細菌(hearty Deinococcus radiodurans bacteria),很多生物無法在強烈輻射線下生存是因為他們的基因會因為輻射線而產生突變,造成原本正常的生理反應失常。以色列的科學家發現,這種細菌的DNA結合成緊密環狀(tightly packed rings),所以當輻射線切開DNA時,片段仍然會留在原來的位置,然後按照原來的順序被修復。如何選擇合適的物種,當作資訊載體,成了一個重要的課題。

科學家所作的實驗是:將資訊(55-99個鹼基)嵌入環狀質體後,放入細菌內部,經過100世代的繁殖之後,再利用PCR(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反應讀出序列,還原資訊,變成一句兒歌的歌詞:『and the oceans are wide』。

或許儲存資訊在DNA中已經不是什麼新的概念,1999年Mount Sinai School of Medicine的科學家就曾經將資訊儲存在一股DNA中,然後經過美國郵件的寄送,再將他還原,甚至列印出來,但是北太平洋國家研究室(Northwest National Laboratory)的研究員更踏進了一步,就是能夠將資訊儲存在活的生物體中。這個技術目前最大的缺點就是不能快速的儲存和還原資訊,若是可以改進, 將可能改變世界。人們可以將自己的資料儲存在自己的DNA中,或是將人類目前發展的所有重要知識,儲存在蟑螂或是擁有頑強生命的小草DNA中,就算歷經戰 爭,氣候變遷,造成人類滅絕,這些寶貴的知識也可以準確的傳遞到我們的接班者手裡。

Label Cloud